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谭耀华

谭耀华 暂无评分

综合管理 国学应用

讲师官网:http://tanyaohua.sougen.com.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谭耀华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环保是最近十年中国最流行和时髦的课题,环保部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理直气壮的执法,我们的民众过去一百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环保,从过去五年里层出不穷的环保类群体事件就可以看出,公众的环保意识也正在觉醒,政府从血汗GDP的考核也逐渐转成绿色GDP的考核,我们最高层也开始逐渐重视,前不久习总书记亲自过问内蒙古沙漠污染问题就是例证,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希望的春天在走。 当雾霾成了中国特色,当水污染成了见怪不怪,各类因污染导致的疾病民众挤满了各类大小医院,在中国,没有一个现象像环境污染这样触目惊心,没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必然阶段?是脱贫致富的必然捷径?是中国人员素质差,环保意识未觉醒?是中国的环保科技水平不够?亦或资金不足?还是政府的考核指标有问题?或是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没转过弯来?或者说是中国的商人血管里没有流着道德的血液? 污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吗? 先抛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反思一下,污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阶段吗? 那我们来先看一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几个阶段。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基本上分成几个阶段,1840年前为第一阶段,农耕文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然和谐的运行体系为主。1840-2000年为第二阶段,工业文明,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为标志。2000年以后,人类开始转向生态文明,以天人合一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运营体系。 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后,人类社会突然爆发的大生产力是以加速度攫取地球资源的过程,所谓刺激消费就是变相刺激浪费,与其说是生产力与科技的大爆发,不与说是人类思维和欲望的大爆发,人类沉浸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喜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蕴藏的大危机,因此这段时期的污染也是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污染的根源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导致的,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节欲和生存危机感倒逼的过程,因此污染是特殊时代的思维产物,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在中国,普通大众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从追求有无开始到追求好坏,并且意识到解决“有无”并不能提升幸福感,解决“好坏”才是真正的幸福,意识到圆满的生活并不是仅依靠自己,还取决于水源,空气,食品,小区环境及社会和谐度,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生态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西北的沙尘爆对于整个东亚甚至全球都是一场灾难。 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带入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识,这个生态圈需要个人,家庭,民众,国家,媒体,我们的环保企业等共同努力。首先就是思维的转变。 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开发,反自然现像频生导致一系列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体系对于解决人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生态文明的第一特点:天人合一,以道为尊,尊重规律。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和人类及宇宙是高度相互关联的有机体,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 自然宇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每一种物种都是大地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庄子依据宇宙整体的思想,认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齐物论》)。自然界的生灭过程是一个有机的链条如以树木做成桌椅等器物,从树木言,这是毁(灭),从桌椅言,则是成。每一物种之间,既是相生的,又是相克的。 2010年6月19日,梅德韦杰夫在圣彼得堡论坛演讲时就曾建议遵循哲学家老子的教诲应对各类危机。梅德韦杰夫说:“如果我们遵循中国哲学家的遗训,我认为,我们能够找到平衡点,并成功走出这场巨大的考验。”并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的话:“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潘基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表示要将这一先贤的智慧应用到工作中,与各国一起共同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 道德经有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作为人类,作为政府,作为民众,首要是“严禁反自然的面对自然”,比如说放大欲望,吃反季节蔬菜,加各种激素畜养家禽,在食品中施加各种添加剂等都是严重的反自然行为。 生态文明的关键:减人欲。 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攫取地球资源的过程,就是人类欲望不断膨胀的过程,所谓刺激消费就是刺激欲望,所谓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消费。人类本身及所有用品全部来源于大自然,工业文明的发展只能加速地球资源的消耗最终将人类带入万劫不复,加速毁灭的过程。 因此提倡节俭,重新成为人类必须具有的优良品质。克制欲望成为人类幸福的关键因素。 道家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知无欲,质朴无华,如同婴儿一样,纯真、自然。老子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即是道家的自然人性论的基本内涵。后来,由于人的私欲膨胀,智力日增,遂使人逐步丧失了这种纯真无求的自然本性,导致人性异化与丧失,并由此而产生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在道家看来,人类私欲的膨胀,是社会的最大祸害。《老子》指出:“罪莫大于多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在他看来,“多欲”不仅在道德上由于追求“难得之货”而出现私欲、争夺、虚伪、欺诈等丑恶现象,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于人类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也会导致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这里,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说明之。其一,唐代中期,韦后和安乐公主为了追求自己的豪华富贵,多取珍禽异兽皮毛制作奇装异服。百官起而效之,也到处捕杀珍禽异兽,遂使江岭兽禽子集殆尽,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唐玄宗不得不下令禁止。其二,民“以食为天”,本无可非议,但是,目前大陆流行的“海吃”派,则必会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所以,庄子主张“洗已、去欲”(《老子?山木》)。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性回归,实现人性的正面价值,所谓“无欲以静,夭下将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天地》);“朴素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 根据道家“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论,在价值实现上,老子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音”(《老子》第五十九章)的原则。这里所谓“治人”即治理国家,“事天”即改造自然。在历代注《老子》中,“音”字虽有多种解释,但当以(汉)河上公的“当爱民财,不为奢泰”之说为上。这与《老子》第二十九章所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义相通,既反对无限地掠夺自然,也反对人类的奢侈生活方式,大力提倡“俭约”(“三宝”之一)。认为只有真正做到“少私寡欲”,才能恢复人性的纯洁,达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目的。道家所倡的“去甚、去奢、去泰”的俭约思想,既包含着满足人类需要的适度原则,也包含着生产发展和人类行为的适度原则。这一适度原则,对于重建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是极富有启发意义的。 现代生态伦理学家汤姆?雷根从人类主义生态伦理立场出发,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一)生存需求。这属于生物学、生态学赋于人类的基本利益和权利;(二)社会需求(如卫生保健、安全、集会结社、教育、休闲等)。这属于人类文化学所规定的人类特有的利益和权利;(三)奢靡欲望需求。这属于消费经济学满足于世界上少数人高消费的利益。每当人类与自然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满足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需求。对于奢靡欲望所造成的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应该“适度地引导消费”,反对奢侈的生活方式是符合生态伦理道德的。现代著名学者莱波尔特在自己的大地伦理学研究中,提出了大地有机体的观点,认为大地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是大地有机器官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人类的奴隶,人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力。他希望通过“大地伦理学”来限制人类的过分行为和膨胀欲望,以免超过自然环境阂限,从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恶性循环。现代学者哈里森?布朗针对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工业扩张等问题,发表了《人类未来的挑战》,指出由于人类自身生产的膨胀以及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大地自然环境因此而大受损伤。在他看来,唯一可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有权威的政府,严格限制人类欲望的膨胀,有限度地发展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从而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机构。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在《生存之路》一书中,提出“使用应得其宜”的思想,主张“大地的中庸之道”,以反对人类的各种“过分”行为。英国学者E?F?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赞赏老子的“知足”思想,指出“所谓自我克制,是知足”。认为只有克制人类自己的欲望,才能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他看来,人类无限制地滥采滥用化学燃料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等),就会威胁人类文明;如果任意糟蹋自然环境,就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未来的生存之路,只能发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消费方式。在经济发展方面,他主张寻找一种介于功利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的“中道”,既反对现代的发展模式,也反对“传统的停滞”,任何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科学技术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最好是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中间技术”.即介于镰刀与拖拉机之间的技术,借以保护生态环境。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针对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盲目增长论,提出了“适度增长”的观念。在他看来,现代世界上所谓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等五大灾难性问题,都是这种发展经济的“盲目增长论”所致。要扭转这种恶性发展局面.除了在科学技术和法制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之外,更应该从价值观上牢固树立“适度增长”的环保意识。既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任何现实性的增长也都应该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上各位学者关于适度原则的议论,都是针对现代环保问题而提出的。这与道家的“去甚、去奢、去泰”的思想.在价值观上,是极为相似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的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 环保即生态。用形更需用神,保新更需保心。 心正则行正,行正则事正,事正则天下正。 心静国土静,心平天下平,心安天下安。 正如上所述,如果我们认真去探求环境保护的源头,就会发现一切都来源于内心,如果说环保型科学技术及创新的动力是形,则思维的变化,或者说心的变化是神。如果没有神的变化,环境保护没有驱动力,这个神是什么,简单说就是道,就是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节欲,就是正心,就是和谐,就是小康,也是大同。只有心正,才可能行正,进而事才可正,通过科技创新保护人类有一个新鲜的环境和条件,还需通过文化,以文化人,正心诚意,方是人类长久之本。 耀华先生 九州哲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哲商》杂志主编 国际哲商联合会执行理事
  • 2015-07-22
    查看详情>> 大商之道-哲商 儒商是中国目前对于商人的最高赞誉,但中国商人要走向更高的境界,中国企业要引领世界潮流,哲商是必然之路。 商人自中国历史上来看,他们生活在国土的各个角落,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然后他们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最底层,要么被遗忘,要么被妖魔化,由于政治的历史的原因,他们始终无法形成一支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商人的分类 纵观中国的商业史,中国的商人基本上可以分成二类,一类是投机客和政府代理人,依靠从政府获取稀缺资源,或者获得商业上的特权,以此作为市场交换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这在中国两千多年在商业历史当中是最主流的一种.另外一类就是商业专业经营者,按现在说法就是企业家,完全依靠个人经营,通过市场的手段获得利益.最早从手工业者开始,直到近代才形成初步的独立力量,摆脱对于官场的依赖。 商人的层次:(将哲商的三层表格放上) 总的来说,商人分为三个层次:和境界: 最低一层是小商,可以称之为才商。有经营之才,懂市场,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而灵活调整。这在中国数量最为广大,无数的商人靠着在商海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良好的观察、模仿及学习能力,在小范围内能够稍有立足和盈利。但这种模式持久性差,“天花板”效应较为明显。 再上一层是中商,可以称之为儒商。儒商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素质,风范儒雅,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中国传统上对于商人的最高要求和最好赞誉。他有两个维度: 内在维度:这里指的是其根本素养,个人风范儒雅,有君子之德,这是个人品德的外化体现,讲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有同理心。 外在维度:从商人对待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上看,儒商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心里有底线,儒商非不爱财,更讲究的是获取财富的手段和正当性,符合天道、人伦及常理。同时在获取财富的同时,主动承担作为商人阶层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部分有良好悟性和素养的才商,能过领悟、学习,上升到了儒商的层面,儒商通过内在维度获得了真正的美誉度,通过外在维度获得广泛的知名度,两者相互影响,最终能够帮助儒商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市场的和谐统一。 最高层面就是大商,可以称之为哲商。这是真正的企业“家”,能在儒商的基础上再上一层,融汇古今,横贯中西,具有独立思辨能力并自成一体,能根据个人和企业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将古今智慧与商业经营及生活融会贯通并凝塑出独成一体的人生和经营管理哲学并指导商业实践和生活,这种理念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指导性,可复制性。在人生境界上达到“立言”的阶段。同时积极帮助周围取得成功,成为商业上的典范。 除了儒商的两个维度,他还有另外两个维度: 哲学维度:结合实践能够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能够明白人道天道之所在并顺应之。 首先从大量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经验的理性分析、验证和提炼形成理论,能过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升华为哲学体系,形成了有指导性的商业思想。 社会维度:能够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过帮助周围,最终实现共同成功,正如老子所言: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无私而成其私。能过哲商的社会维度,获得真正的美誉度和忠诚度,达到哲商的立德之境界。 部分具有良好悟性及总结分析能力的儒商,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超越和创新,在境界上有所升华,在思维高度上有所提升,在不断的学习和转变中,达到哲商的境界,哲商是商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古代商人鼻祖范蠡退隐后将治国理念融会贯通,用在商业经营中,《史记.货殖列传》‘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即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同时他充分观察和运用自然规律,将天文运行与农业丰歉进行了周期性研究,并据此预测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形成了经营的策略,“岁星运行到金的位置时是丰收年,在水位是涝灾年,在木位时可能有饥荒,在火位时则是大旱之年,每隔6年有一次丰收,一次平年,每隔12年出现一次饥荒”,他将天文知识与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将行星与太阳的运动规律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以长期循环波动的眼光看待商业,对于经济及产业周期有充分的认识。在结合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候时转物”的商业思想,根据季节、时令变化而转运不同的商业,通过农业丰歉的规律掌握价格的运行规律来做出商业决策。并且注意的资金流动效率的影响,主张“货无留,无敢居贵”,强调薄利多销,认为一种商品一旦昂贵,大家都会去生产,自然就会变得便宜,太便宜了,没人生产又会变得昂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这些经营思想对于现在来说也未显陈旧。 范蠡在富裕的同时也不断帮助周围的人最得成功,史记上曾记载他曾经帮助一个叫顿的人成为大富豪,他也数次散尽家财与乡邻亲戚,有好德之名。 范蠡的商业经营顺乎天道,合乎人道,可谓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商典范。 在“哲商”体系中,“儒商”只是商人人生修习的较高阶段,而不是最高境界。 “哲商”与“儒商”的最大的差异在于“哲商”能够悟出独成一体的人生与管理哲学,而且这种理念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指导性,可复制性。在人生境界上达到“立言”之不朽阶段。 它与“儒商”的差别还在于“哲商”是能够把自己的成功理念用于造福于周围,而儒商则是在成就自我的时候向大众布施一点恩惠。“哲商”是成就自己,进而成就大众,实现普世意义上的超越自我。还有就是“哲商”的知识涵养的要求要更高,它不仅要懂得君子求财,取之有道;重义轻利的义利观;还要比儒商在为人处世、经商管理自己事业上都要更有智慧。这就要求“哲商”需具备一定的国学涵养,对传统文化精髓有深切的认知。 古往今来,历代伟人唯以博闻修身,方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伟略。成就伟大企业家,只有通过修身以培育人文情怀,具备广阔的胸襟,同时有横跨古今之博闻,明鉴历史得失之大德,方可成就伟业。一个没有人文底蕴的管理者,成一时之功易,成一世之功难。领导者的视野、修为、思维模式和人文底蕴决定了事业发展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和长度。中国企业的发展在借鉴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更要借重东方传统智慧的伟大力量,将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理念和工具进行有机结合,是中国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哲商”作为学习型、教导型企业家,就要能够将古今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 管理是一种有目标,有组织的行为。但是,从历史上看,管理要达到这种高度自觉的阶段,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简要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文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哲学管理阶段。 第一阶段是人文管理阶段。这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管理方式。科学管理时代是管理发展的第二阶段。以经济管理为主要内容。极其青睐对科学方法的运用,认为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即人们常说的“工具理性”,美国的经济危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 哲学管理阶段也称为后现代化管理,它代表着管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从管理的发展角度来看,哲学管理并不是对“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全面否定,而是对两者的综合和扬弃。具体说来,哲学管理就是要综合文化管理与科学管理的长处,把伦理与管理,文化与科学,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分析统统结合起来,既不否定科学技术、分析方法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又不忽视社会人文和人的主观因素在管理中的影响因素,从而把管理推进到一新的高度。因此它代表着管理学自身发展的一新方向。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以阿米巴的管理创新而名闻于世,亲手创造了两家五百强企业并拯救了陷入危机的日本航空,将总结了其主要的经营理念即哲学管理,管理就是管人心,能使天下归心的只有文化。 从管理的发展历程上来看,21世纪的管理必然进入一个后现代化管理的阶段,即哲学管理阶段。 “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管理”是近年来管理学界倡导的西方现代管理改良理念,它是在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增强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元素张力在管理学领域的体现,同时它也是目前人们探索后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生存的救世良方。 九州书院“哲商”概念的提出、哲商研究院的成立以及“哲商”哲学体系的初步建立是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以锤炼哲学思维为切入点也是顺应现代管理发展规律,为现代企业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文化的复兴,具有高境界的哲商将引领着整个中国的商业价值体系并成为全球商业的典范。 文/谭耀华 九州书院常务副院长 《哲商》杂志主编
  • 查看详情>> 记得一位公司老总在进书院前问了一个问题:“企业家为什么要学国学?”在这之前他的企业已经成功运转了十六年,员工有七百多人,每年为国家上缴利税近千万,自己也是当地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可谓事业兴旺、家庭幸福的成功人士。为了加强企业管理,知名学府的EMBA课程、管理营销类课程也上了不少,说起他后来走进九州书院的缘起,他说是因为书院院长耀华先生的一席话:“企业的成功,小企业靠人,中企业靠制度,大企业靠文化,超大企业靠领袖者的境界。中国的企业家除了学习术,更应该从国学中提炼道,来修炼自己的人生境界。一个立足于中国的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做久,归根到底还是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习近平主席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再到在人民大会堂高规格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自上任以来在多个场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有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也有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仅有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也有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论述。巍巍中华,五千年文明璀璨。三十年风云变幻,当中国市场经济经历高速发展、人民物质极大改善、西方管理之术大行其道之时,随之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社会道德滑坡、精神匮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日趋被重视,同时西方管理思想中众多问题的产生,使得全球的企业管理者在寻找新的思路以重构商业社会的价值观及管理思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九州书院为配合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以及习近平主席关于全面提升领导干部人文素养及人文管理水平的精神,通过提练中国传统文化精粹,通过在继承国学人文价值和传统智慧的基础上,积极提升党政领导干部人文素养、创新素质和团队创业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忠诚度和高效执行力和管理水平,总结了近五六年为企业做国学内训的经验,在积累了近百家数百场央企、外企、商学院,金融行业国学讲座培训案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独特的适合于中国企业的国学系统化服务体系。该体系解决了企业为什么要引入国学?如何能通过国学学习来获得改变和新生?企业不同层级应如何区别学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内容等实质性问题。 具体到项目方案实施流程,为确切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会采取访谈、问卷、圆桌会议等形式了解和剖析企业的深度需要,帮助企业项目组织者设计出行之有效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该项目既包括了企业家的个人国学修养凝塑,也涵盖了从中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整体国学素养的提升。既能培养具有人文管理精神的中高层管理者,打造上下一心,和谐无碍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做大做长做久,从明道,取势,优术,合众四个方面,推动企业整体的变化。也可进行全员文化体验,包括经典诵读,成人礼观摩,祭孔,茶道体验,艺术品鉴赏,音乐鉴赏,禅修,太极八段锦等道家养生功法练习。还可以帮助企业举办雅集,读书会,国学兴趣小组等。针对国学培训类课程效果完全依靠个人感受,没有一个具体评估标准的困扰,该服务体系从内部及外部多角度对学员进行效果评估,进行访谈及效果回访,提交评估报告,可根据反馈修改下期设计及调整相应规划。不仅使学员真正受益,更能够帮助组织者提高工作绩效,达成培训目标。 九州书院一直以『立德思辨,修身明道』为院训,以『弘扬中华文化精粹培养九州卓越哲商 』为宗旨,聚集政商两界杰出精英品读国学经典,探讨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大道,永葆基业之长青,同时融合百家智慧之长,成就一代哲商。书院拥有专、兼职教授800余人,师资来源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以及社会知名学者及专家,大德高僧,硕儒居士,文化名人等。凭借全国强劲实力的专家阵容,书院致力于全方位提升中国社会精英人士的传统文化底蕴与人文素养,锤炼哲学思维,培养人文情怀,博学千年精华,顿开思想智慧,修养身心,陶冶性情,领悟大道之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九州书院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国学文化传播机构之一。
  • 查看详情>>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树根如果都不要了,上面的枝叶再茂盛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家,失去了他,中国人将永远无家可归,飘零一世。在这个庸俗的实用主义占主流的时代,还有一群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他们孤独而伟大,虽经风雨,虽依然不改初心,他们是黑暗里的一盏明灯,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他们默默无闻,但历史必然留下他们的背影。 谭耀华先生,人文学者,九州书院常务副院长,九州书院联合创始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学教育专家之一,《哲商》杂志主编,耀华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构建和梳理有着相当的建树,试图通过系统化的传播方式将国学引入现代生活、家庭及企业,内外兼修,神形俱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先行者。 记者:中国书院从1905年废除开始,到现在已历经百余年,在大家已经认为走进新时代的21世纪,为什么会想到从事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工作,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参与创办九州书院的? 耀华先生: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参与这有些偶然,但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必然,中国目前这阶段,大家都知道,号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礼崩乐坏,现在的社会几乎是到了中国文明以来社会道德伦丧的极点,是一个庸俗的实用主义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我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成时幸福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成为行尸走肉。道人惟微,人心思定,诚信与信仰的缺失迫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呼唤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解决的就是人心的问题,心平天下平,心安天下安。所以传统文化在本世纪初的复兴是一种必然,是一种反朴归真,我们看全球孔子学院的兴起,中国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德治国理念的倡导,包括最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强调只能用道家思想协调世界争端,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提出了“文化强国”,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方针。这一些都说明一场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九州书院的创办只是顺应这种大势,文化的复兴总是需要有人走在前面,作为一个旗手的角色,而且社会在逐步觉醒,人心在慢慢回归。不出数年,社会之汹汹大势必将形成。九州书院成立六年以来,一直在做一个旗手和开路者的角色,九州书院要在今后的30年里引领中华文化的复兴,实现在新时代的螺旋式的上升,这样我们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历史都有满意的交待。 套用狄更斯的一句话: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记者:就像您说的,这股势目前已开始形成,从习主席的讲话到中央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传统文化开始逐渐走入了主流的视野,国学机构也开始越来越多,咱们九州书院是通过什么方式在传统传统文化的? 耀华先生:文化的复兴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靠一个方面就能完成,他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点都不足以挑起这样的担子,都有可能失之偏颇。文化的复兴需要内外兼修,需要个人,家庭,企业,组织,社会及国家的共同努力。 书院目前主要遵循精英教育-大众教育-青少年教育-外籍教育四个方面,目前针对精英群体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系统化的各类国学课程,文化体验活动,游学课程,系统化的内训课程来实现。比如我们的九州国学讲堂,既包括了儒道法墨易兵史医等内容的解读,也包括了西学解读,以艺养生,和谐家庭,大师论道,文化体验,禅修,道家养生调理等内容,内外兼修,终身学习,终身修养自己,通过2-3年的学习,就可以使自己的境界,修养和品位有一个突破性的改变,心态更加和谐,家庭也更加和睦,企业也经营得更加顺利。 而游学九州这个课程,更是将课程搬到了国学胜地,搬到了世外之地,真正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国学导师和文化导师共同带队,亲临圣境,亲身体悟,实现回归自然,回归文化,回归心灵,返朴归真。深度潜修加游学体验。于历史钩沉中触摸文化,在风物揽赏间养颐身心。教学地点既包括曲阜、岳麓书院、武当山、九华山、等国学圣地;又包括华山、庐山等秀丽山川;另外国学的学习重在一个悟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悟性有很大差异,另外环境影响人的心境和心态,通过在清雅的环境中学习悟道,可以放开平时繁杂的工作和琐事的纷扰,体会就更加深刻.在游学活动中,除了国学大师的课程外,会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深度安排如禅修,大师开示,传灯祈福,道家养生功法练习,丝绸之路徒步等,以实现对于文化的深度体验. 在游学的环境中,除了可以和国学大师近距离接触,深度交流和沟通,还可以与有机会与大德高僧,道长隐士进行接触,了解不一样的人生境界,可以一举实现与名师结交,与英雄为伍,与方外论道人生三大乐事. 另外针对企业,我们推出了系统化的国学导入体系,通过分别对于高中低层不同员工区别的内容和体系,从渐进式讲座,启发式课程,国学与领导力提升,思辨会,读书会,员工兴趣小组,书籍推荐等全方位着手,通过1-2年的系统导入,企业的人文素养和企业文化和谐度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从终极层面来讲,九州书院所做的只是为大家、为学员提供一个追求终极幸福的平台,提供的是一个幸福解决方案。什么是终极幸福?在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同时这种梦想和价值能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带来持久的和谐。内求心安,外求通达,成就圆融无碍的人生,这个圆融无碍就是自在。 记者:听起来非常具有吸引力,也确实是一个宏大而系统的工程,这也需要书院有一个很高的理念来作为引导,我看到九州书院的院训是“立德思辨,修身明道”,这个院训是如何产生的? 耀华先生:我们知道书院作为一种民间学术教育机构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儒学诞生之孔子的私学之中,孔子当年,幕天席地,杏坛设教,虽无书院之名,实有书院之实。古代书院发端于唐代,鼎盛于宋元。以承继古圣先贤的道术,为天地民心立命,以经世济民为宗旨,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九州书院意在继承宋代书院文化气象:重视德业、鼓励辩争、修身为本、明道为纲。提炼成八个字,就是立德思辨,修身明道。 德者,本也,这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思辨是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人格的人的前提,思辨是传统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也是自元代以来,中国人最缺乏的。 我们要做一个思考的人,而不是一个被思考的人。中国人现在习惯不要思考,喜欢被思考,这个人就是不自由的,一个思想不自由的人,人格是不可能健全的。 记者:做一个思考而不是被思考的人,这是思辨精神的前提,也是当今社会最为稀缺的精神,我们看到书院的使命是“为天立地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在新的时代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耀华先生:这话是张载的原话,但在书院这边意义稍有不同,为天地立心,就是要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在这方面,书院要引领而不是迎合这个市场,要走在时代前沿半步,为生立命,就是为社会树立人的标准,什么可以称之为“人”,我们“人”需要追求什么,为往圣继绝学,我们做传统文化不是一味的复古,全盘接收,正如习主席说的好,要取其精粹,将其中普世的部分摘出来,继承和发扬,为万世开太平,通过人“心”的解决,为社会解决长治久安的问题。 书院的有基本法,基本上是儒家思想的提炼,目的也是希望我们自我修身,培养君子之风,并且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记者:书院刚刚兴起不久,传统文化的复兴任重而道远,在书院的运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困难? 文化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他需要有一定的引领作用,需要先行者,他不能光做满足市场的事,不能光闻铜臭味,更重要的是要做引领社会的事,就是要有一定的超前,但超前的思维 在一开始未必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另外在文化传播的形式,载体方面都需要做一定的探索,探索就会有失败,有走弯路。 作为先行者,一开始曲高和寡是必然的,也会受的一定的社会质疑,包括你们的动机,传播方式等,但只要坚持下来,就逐渐能得到社会的理解,这个需要一种信念来坚持,你不能把这个文化完全当作一个产品来做来经营,需要把握一种平衡,在引领和满足之间的平衡。 另外政府的观念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从以前的不讲文化,到现在满口文化,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真正做大文化,经营人心,政府的观念转念需要一个过程。书院在发展初期,更是需要政府在经济上和政策上予以支持,才能把更加精力花在引领而不是迎合方面的工作。 另外更加可怕的是中国文化断层了,社会环境变了,所以在传播方式方面不能走老路,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需要国学行业的从业者具有创新及探索精神,有坚信的使命感和信念,这样才能坚持。 九州书院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倡导我们自己对于社会的使命感,这是写到了书院基本法的,宋代以来书院的精神:重视德业、鼓励辨争,修身为本,明道为纲。我们需要继承这样一种精神,一种使命感。我们做为文化的传承者,需要走在时代前沿半步,这是一个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曲折,也许会暂时不受部分人的认同和理解甚至是误解和非议。但我们义无反顾,坚持一种信念,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 我们相信利有小利有大利,公益有小公益有大公益,我们取大利而舍小利,做小公益同时重点为大公益。哪怕荧火之光,炳烛之明,我们也相信必将薪火燎原,必将烛照天下。 只有志存高远,同心同德,才可以一路向前,为所有的国人建立一个精神家园。 记者:坚持信念,以道自任,必将无往不胜,在您看来从事这个行业对人员有什么要求? 耀华先生:从事国学行业的人,要有使命感,当然首先要热爱国学文化,乐之逍遥者,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在其中,才能不偏不倚,才能生活充实。另外需要知行合一,能够从自我修身开始,自利利他。忌急功近利者,人心浮躁者,义利不分者。只有这样,才能借助于这个势,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统一。 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记者:在您看来,国学发展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耀华先生:国学从习近平同志时代开始,已经由一个只能在民间小众私下流行的时尚变成国家未来立国之本,毫无疑问,中国未来必将以现代儒家为主导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这个现代儒家包括了传统儒家的核心精神再辅助以时代元素,这个历史潮流不是任何人可以阻挡的,它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果说十年人我们还在争论要不要孔子,现在我们所要争论的是如何弘扬孔子的核心精神. 传统就是过时的吗? 记者:怎样理解传统? 耀华先生:我们传统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过来留下来的痕迹,包括传统的工具,建筑,遗迹,语言,表达方式.二是我们继承下来已经内化到我们基因里的文化.他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谓过时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已经无法使用或适应当代需要的东西.相对应的就是永恒,人类可以踏着过去积累的经验不断推动科技向前,但只要人性不变,道不变,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变,这些不变的东西就是普世的,就是永恒的.中国传统经典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等大多数都是论述人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这些无论怎么说都是普世的,习主席说的要继承和发扬指的就是这个部分. 国学是什么? 记者:现在国学的概念很多,到底什么是国学? 耀华先生:国内一大批学者天天在纠缠于国学是什么这一概念不放并以此来指责从事相关推动工作的人员,真是令人感慨,正如天空中的鸟飞来,两位猎人还在争论这个是叫鹰还是鸢这样可笑. 只要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的,是大道,又何必拘泥于琐屑的争论呢? 近代有很多种对于国学概念的描述,我认为中肯的可以这样理解: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内化的,普世的,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大道. 国学热吗? 记者:自从习主席讲话及中央政策转型以来,国学空前热门,您是怎样看待这个国学热的? 耀华先生:随着百家讲坛2002年推出国学相关内容,国内特别是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学的风气.随着参与的机构和人员的增多,鱼龙混杂,牛鬼蛇神全部都冒出来了,满街都是周易算卦看风水的”大师”.引起业内及部分专家学者的担忧,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任何事物发展的初期都会出现这样的乱象,这样乱象只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随着政府以及更多机构的参与,大众国学素养的提升,这样现象逐渐就会消失,水至清则无鱼. 目前国学的学习还停留在国学爱好者及部分觉悟较高的人士,大多数还处在”下士闻道,大笑之””的阶段.基本还是小众,如果认为这就是”国学热”,我认为这样的热还远远不够,国学对于我们民族来说,就应该像太阳,永恒着照耀着大地.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哪里? 如何看待所谓的糟粕: 记者:我们经常讲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的? 耀华先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于儒家的人学,如何通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小康甚至大同.儒家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把一个作为动物属性的人改造社会属性的人,也就是君子,儒家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传统文化的人学关键在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学传统文化,在气质和精神上没有得到修炼和升华,没有君子之风,那应该就是还没学到家或者是学偏了. 传统文化中当然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所谓”糟粕”部分,那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举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看一个美女迎面走来,笑靥如花,婀娜多姿,我们一定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了,可是如果有人说美女我没看见,我只看到人家肠胃里的粪便,我们会不会觉得这个人脑子有问题? 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什么?缺心 记者:中国现在的文人和以前的区别是什么? 耀华先生: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现在没有文人,只有知识分子。中国传统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灯塔,良心,是国家的脊柱,这是因为他们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立德修身,有君子之风.文人和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有心,而后者只有技.现代的所谓知识分子不过是有一定知识的工匠,所谓博士不过是窄士,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博于道而精于器,而我们现代的读书人都只是精于器的专家而已.没有文化的魂魄,不过是一堆行尸走肉而已. 传统文化必须分层教育 记者: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如何展开? 耀华先生: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分层教育,针对不同阶层和群体,推出符合各自需要的国学形态,无论是教育,还是礼乐,无论的道德建设,还是民风民俗,都是依时依势依人而定. 哲商是什么? 记者:儒商大家都很熟悉,但从您这边听到哲商这个词,请问这个和儒商有什么区别吗? 耀华先生:儒商是中国目前对于商人的最高赞誉,但中国商人要走向更高的境界,中国企业要引领世界潮流,哲商是必然之路,哲商是九州书院2006年提出的系统理念,旨在为中国企业家未来的发展引领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商人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一层是小商,可以称之为才商。有经营之才,懂市场,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而灵活调整。这在中国数量最为广大,无数的商人靠着在商海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良好的观察、模仿及学习能力,在小范围内能够稍有立足和盈利。但这种模式持久性差,“天花板”效应较为明显。 再上一层是中商,可以称之为儒商。儒商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素质,风范儒雅,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中国传统上对于商人的最高要求和最好赞誉。他有两个维度: 内在维度:这里指的是其根本素养,个人风范儒雅,有君子之德,这是个人品德的外化体现,讲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有同理心。 外在维度:从商人对待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上看,儒商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心里有底线,儒商非不爱财,更讲究的是获取财富的手段和正当性,符合天道、人伦及常理。同时在获取财富的同时,主动承担作为商人阶层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部分有良好悟性和素养的才商,能过领悟、学习,上升到了儒商的层面,儒商通过内在维度获得了真正的美誉度,通过外在维度获得广泛的知名度,两者相互影响,最终能够帮助儒商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市场的和谐统一。 最高层面就是大商,可以称之为哲商。这是真正的企业“家”,能在儒商的基础上再上一层,融汇古今,横贯中西,具有独立思辨能力并自成一体,能根据个人和企业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将古今智慧与商业经营及生活融会贯通并凝塑出独成一体的人生和经营管理哲学并指导商业实践和生活,这种理念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指导性,可复制性。在人生境界上达到“立言”的阶段。同时积极帮助周围取得成功,成为商业上的典范。 除了儒商的两个维度,他还有另外两个维度: 哲学维度:结合实践能够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能够明白人道天道之所在并顺应之。首先从大量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经验的理性分析、验证和提炼形成理论,能过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升华为哲学体系,形成了有指导性的商业思想。 社会维度:能够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过帮助周围,最终实现共同成功,正如老子所言: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无私而成其私。能过哲商的社会维度,获得真正的美誉度和忠诚度,达到哲商的立德之境界。 部分具有良好悟性及总结分析能力的儒商,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超越和创新,在境界上有所升华,在思维高度上有所提升,在不断的学习和转变中,达到哲商的境界,哲商是商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 查看详情>> 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谈中华文明 自习主席上任以来,已经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及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随之而来,全国各地也悄然兴起了一股国学热,从遍布各地的幼儿读经班、孔子学院、汉服成人礼、再到两岸三地高规格祭孔,民国课本热销,“汉字听写大会”,中国人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自发的传统文化补习。培训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教室内的,也有课外的,有夏令营,也有各种雅集,茶会,读书会。说到学习对象,更多的是以个人的身份,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但还有一种形式,是将国学课堂直接开进企业内部,让同一个企业内更多的人能同时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习。原以为学习传统文化只是个人的事,一个企业更需要的是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生产销售方面的培训,企业有必要学习国学吗?这么多人同时学习效果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对企业对个人有什么好处?培训效果如何评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学教育专家、上海九州书院副院长、国际哲商联合会会长、企业国学服务体系创始人耀华先生,请他谈一谈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学国学? 记者:企业为什么要学国学? 耀华先生: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为什么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企业要有持续稳定的发展,我们通俗的讲做大做强做久,无非有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硬件,比方说机器,厂房,技术储备,创新科技,专利,生产水平,设计能力等。第二个方面是软件,比方说制度设计,人才开发,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第一个方面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是管理者因素,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包括管理层的领导力,战略思维,识人用人能力,价值取向,领导者魅力和个人修养等,第三个方面决定了第二个方面,例如最高管理者的价值观影响着企业文化及制度建设,影响着人才的运用和战斗力。这第三个方面的来源,除了一部分由先天个人天赋及成长有关,和他们所处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和后天学习和悟性有关系。 基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性以及对于领导者个人魅力和修养的重点强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管理者领导力提升的核心来源,也是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来源。中国文化讲遵道而行,藏器于胸,方向对了,技术才起作用。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标签,什么样的共同价值观能够长久,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讲的以人为本,自强不息,注重仁义,和谐共存,以信为先。正所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义相交,天长地久,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不能否认他的经济性,但若是没有传统文化作为共同价值观的支撑,企业一有风吹草动,或者竞争对手稍微一用力,企业就振荡不止。我们从阿里巴巴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了,当年二十几位伙伴凝成一股绳,大家一起干,其力断金,不管公司风雨变化,不离不弃,而后面高薪聘请的空降兵,500强高管,时间或长或短,则一个个离他而去,当年的前台竟然成长为现在的集团副总。 作为管理者而言,其自身的境界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长度和宽度,只有提高管理者的视野、修为,思维模式和人文底蕴,才能提升领导力,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作为普通员工而言,其一: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树立其基本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健全其人格,充实其生活。其二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的成长、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建立和谐企业。其三:通过以国学精华思想为纲领的心智教化,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其四:促进员工在获得财富的同时,更获得了生命的成长,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人才流失,提高企业效率。 记者:一个企业如何能通过国学学习来获得改变和新生? 耀华先生:培养具有人文管理精神的中高层管理者,打造上下一心,和谐无碍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做大做长做久,可以从明道,取势,优术,合众四个方面,推动企业整体的变化。 一种企业文化的改变是由管理者开始,由上而下的思维与行为的改变,基本上可以分为七个步骤:思维导入-心智转变-行为调整-环境影响力-行为扩散-行为固化-魅力塑造。 思维导入是通过学习、体验和感悟引入新的思维观念和认知。 心智转变是通过思维的观念与导入重塑思维方式及价值体系。 行业调整是从思维和心智的转变引导行业与沟通的逐步调整。 环境影响力是通过人员的转变形成正向的区域环境。 行业扩散则是通过环境的互动性影响利益相关者。 行为固化则是通过稳定的环境形成大势,个体得益于这种行为改变强化行为的持久性。 魅力塑造则是达到新的思维高度和人文层面,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并且惠及个人、工作、生活、家庭和企业。 记者:企业内不同层级如何区别学习? 耀华先生:不同层级所承担的责任,所从事的事务区别较大,因此其学习方式和内容也有较大区别。 对于中高层管理而言,着重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管理者的战略思维及视野,分析决策能力,管理者的指挥艺术及运筹能力与感召力,管理者的用人识人能力,管理者的管理艺术及人格魅力,提升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利他性,职业操守及忠诚度,提升管理者角色定位与职业态度塑造以及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度。 对于中基层而言,则着重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员工的正能量和善知识,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做人处世的能力,提升员工的自我学习力,员工之间的和谐度和友爱精神,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向心力,员工的个人修养和人文素质,员工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降低员工浮躁心态。 而利益相关者参与学习传统文化,则是提升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度和支持力,与利益相关者构建良好的增效的企业生态圈,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对中高层领导和普通员工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内容? 中高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除了学习目的有所不同,学习内容,学习课题和方式也有所差别,根据各自特点,分别综合采用渐进式课程,启发性讲座,公开课,文化体验,文化游学,书籍推荐与读书会,兴趣小组,雅集,诵读,辩论会,实践应用篇-日行日省,员工活动,制度修正,主题论坛,增值服务及客户回馈活动等。 具体项目方案如何实施? 这个项目实施内容比较复杂,但流程基本上是这样,企业和书院分别成立项目小组,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包括企业文化分析,高管访谈及人员素质分析,形成调查报告,以此设计出系统化的国学学习体系。接下来就是专家设计出近期实施的内容,包括相关的课程,服务等,针对不同层次分别开始实施,实施完以后进行效果评定和修正。 传统文化培养的是人文精神,但企业花钱内训是想看到实际效果的,那培训效果如何评估? 企业培训当然要看效果,不过传统文化的培训其评估周期要长一些,不可能通过一次课程就能有多大的改变,至少需要以年为单位,评估标准也得分层分级,不同层次的评估指标是有差异的,综合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获得相应结果。 一些企业也曾经引进过一些国学内训的课程,整体的服务体系是否会比单一的国学课程更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单一的课程培训效果较差,因为企业和社会及人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就从某一方面入手,或采用一种形式,难免陷入盲人摸象的情况。人的行为改变,特别是一个群体行为的改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用系统化的思路,才能效果明显,只要企业导入一年以后,就会有较大改变,3年会有非常大的变化。而单一课程收效甚微,花了钱,未必起到期望的效果。 咱们九州书院相较于其他国学机构在企业内训上有哪些优势? 正如前面近述,对于企业,书院采用的是整体解决方案,以系统化的方式导入国学体系,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国内类似的体系应该说还是没有的。书院注重长远效果,不会为了追求短期效果而急功近利,这个需要体系的支撑,更需要机构有思辨之精神,循序渐近,企业培训也要有这种思路才能有效果。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